短片《Lost and Found》看完有感。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,他们有时很烦人,烦到你觉得烦的时候随叫随到。你和他们一起经历过许多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,最苦逼的经历回想起来却最有味道。你和他们也许联系很少,但从无猜忌,久别重逢也毫不尴尬。有时你也会想起他们,他们也许也正想念你,手机里突然亮起的号码让你惊喜世界上原来还有这么个人。这就是好朋友。
这两天读吴念真老先生的书,书中讲了很多故事,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他的朋友和亲人。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已经故去或找不着的。是不是只有生活中不再出现的人才好去回忆,这样回忆的主角永远看不到你对他的评价,你也就无需担心朋友看了以后会不会尴尬。于是越是年长的人就越可以放心大胆地写故事。故事无人印证,就更加传奇又真实。
下面回忆一个我已经找不着的朋友:那是我的一个小学同桌,三年级转学后从我的生活中失踪了。他的名字似乎是李笑佳,也许是李晓佳,这点我不能确定。“笑”字可能是我演绎的,因为他有一个显著特点是特别爱笑,一笑起来就止不住,直到最后咳嗽起来,呼吸都有些困难。我常逗他笑,有时临上课前逗他一下,老师也拿他没折。有时老师给他单独辅导时讲着讲着他就笑起来了,就止不住了。囧。后来他转学了,招呼也没打一声。大概是庆幸永远地离开了我这个损友。五六年级时我把他的事写在了课堂作文里。语文老师竟然回帖说:他在XXX。那个XXX是个不近不远的地方,我也没心思再去找他了。后来就没有后来了。这个同桌笑不停的形象跟许多无意义的事一样,一直存在我的脑海里。后来有了人肉之王八的人人网,不过还是没有符合我回忆的人的资料出现。难道这朋友是我臆造的吗?
Lost and Found,有些人丢了还能找回来,有些人丢了就永远不回来了。
Posted: 8月 28th, 2011
Categories:
发骚
Tags:
Comments:
3 Comments.
昨天和今天在天桥上分别见到了两个乞讨组合。两个组合都是由一青年一老年组成的二人组合,行乞模式几乎一样:老年人负责睡觉,盖被子直躺着一动不动;青年人负责叩首,一秒一次,每叩一首说声谢谢。如此相似的工作模式,如果他们不是无耻地抄袭了别人的方案,那他们就是同一个集团下的两个独立工作室的合伙人,在集团总工的有效指导之下完成标识性的动作。这套动作言简意赅:老人病了,给钱谢谢。我后来想如果老人是真的生病了为什么还要费力登上天桥,这个问题他们有没有考虑过?但我这种想法是后来才有的,我在看到他们的第一时间并没想到。这么说来这个问题总工也许考虑过,但他把人类的思考时间也算了进去,高明!
Posted: 8月 20th, 2011
Categories:
生活
Tags:
Comments:
No Comments.
昨晚和两个朋友在簋街小聚,屋外暴雨,我们又相谈甚欢,快零点时才从屋里出来。走过一个个路口时发现地上到处是冥纸,才想起是中元节。顿时我们对这种鬼节雨夜聚会簋街的行为感到寒冷。和朋友临别时在路口见到三个年轻人在烧冥纸,三人和我们的年龄相仿。我猜他们是来祭奠他们共同的朋友的吧,或许那个人也是一个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。生命无常,该干的事和想干的事都赶紧干了吧。
Posted: 8月 15th, 2011
Categories:
生活
Tags:
Comments:
No Comments.
经常坐在电脑前的朋友们,不能只奋力工作,还要时常锻炼身体。这样,才能更好地工作。现在就开始吧:
预备 起
一二三四 五六七八
二二三四 五六七八
三二三四 五六七八
四二三四 五六七八
五二三四 五六七八
六二三四 五六七八
七二三四 五六七八
八二三四 五六七停
Posted: 8月 11th, 2011
Categories:
生活
Tags:
Comments:
5 Comments.